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
性别:秘密
最后登录:2007-04-12
http://GOODLUCK.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5/05/01 | 沃土工坊
类别(优秀教育)
|
评论
(1)
|
阅读(329)
|
发表于 23:45
沃土工坊
资讯 《沃土工坊》杂志 固定教育栏目 人物 合作 时事专题
全球华德福教育背景介绍 参观华德福学校 华德福教学内容大纲 学生的评价
佛陀的教育 南茜的讲话 巴哈伊的磋商原则
The Worldwide Waldorf Education Movement的背景介绍
l 现代社会的教育问题
l 沃道夫教育在今日社会的成效
l 沃育特色:深彻了解人性的教育基础
l 沃道夫学校的历史和始创人
l 联合国介绍沃道夫教育
l 基础原文翻译的前信
文件来源:沃道夫学校基金会
『石太纳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他在十九世纪初所提倡有关学习之论调,逐渐在脑部研究的发现中得以证实。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着重身心合一、再加上全情的投入,这都是高效能学习所必需的。沃道夫教育以这原则施行教育六十余年,至今才广为认同。现今专责研究大脑的学者及教育家对于人类心脏或脑部的新发现,其实早已在沃道夫教育里实践。确实,石太纳当年的视野,至今才开始成为近代的教育意识。』
--- 加比里艾拉‧里高,圣约瑟州立大学英语及创造艺术教授
(Gabriele Rico,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Creative Arts, San Hose State University)
『最关键的阻力,不是学生不足,而是受沃道夫教学法训练过的教师不足,未知教育署有否兴趣去资助沃道夫学校在本港作个样板?』
--- 石镜泉 (香港经济日报副社长)
现代社会的教育问题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在享受着科学界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中,却忘记了自己属于自然界的一部份。人类能否活得幸福快乐,在乎我们能否了解大自然的定律,并是否能依它而行。忽视了大自然,只会使我们远离它永恒的生命,扰乱个人、社会及环境的整个平衡进展、以至危害整个生态系统,导致今日社会面临多重危机。
社会的进步有赖我们未来的栋梁,可是新一代的孩子对四周环境和学习都已提不起兴趣,并且活在惶恐与无助之中。环境压力不断加增的香港,一天内竟先后发生十多宗学生甚至优秀老师自杀的个案!父母们担心孩子的缺乏毅力与应变能力,担心他们失去对生活的兴趣,承受不起打击,以及他们的不能养成独立的思考能力,恐怕他们会继而盲目地跟随潮流而走失。
这一切问题究竟根源何在?面对日益递增的挑战,我们是否能再以传统,且证实是失败的方法来解决?怎样才能传授给孩子们积极生活的智能与力量来承担未来的挑战?可幸家长与教育界人仕已纷纷反省及正在改革方针,期望下一代能重拾信心、希望、和对生命的热诚。
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以强化脑力为本,而是以孕育心灵为首的教育,只有以此来建立身心健康的根基,栽培成为能力充沛的人才,创立个人思想而不随便受外界环境摆布,孩子们才能认识到真、善与美的意义。过往我们一直在学习利用周遭环境的一切,藉以求存,然而我们郄未有去尝试认识、尊重、爱护及欣赏生命,亦未有深层地去认识人与大自然的一体性,再者我们也忽略了探究我国和其它文化根源内一切有关人类本质的知识。
若要改善社会,必需改善我们对教育的态度与教材,并以智能与爱心,引导孩子深入地领会知识。「育」字的精萃,在于栽培人类与生俱来的多元才能,使之逐渐提升,而非强逼性地促成技能。只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把孩子从环境的枷锁中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自由、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主动地学习。要社会得以进步,我们需改变对教育的态度,更新教学的材料,以智能与爱心,引导孩子透彻地领会知识。观察现今的社会,解决教育所面对的问题实在已是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研究一套能带着我们脱离今日社会混乱状态之教育艺术。唯一的方法是通过教育带出人的灵性,让人从灵育出发,找寻帮助文化演进之路。」
-石太纳
『我认识不少沃校的毕业生,觉得他们是所有学生中,最能体现本身潜能的一群人。』
约瑟夫‧维森班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Joseph Weizenbaum, Professo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沃道夫教育在今日社会的成效
七十年代,联合国为寻求解决各国严重的儿童问题,邀请了沃道夫教育代表参加国际教育会议。在这次机缘下,沃育才首次公开「露面」。往后的二十多年中,沃道夫教育的成果遍布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各国迅速兴办的沃校,现已达一千所之多,且成为今日教育界改革的典范。联合国总干事梅厄在1996年在「国际教育会议」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地教育问题重重,沃道夫教育模式正好提供解决方针,沃育至今并得到联合国的大力支持。
沃校学生因其年龄的兴趣与学科吻合,所以能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自发地对世界事物产生兴趣而主动学习。因此,沃校毕业生具备了特别广博及透彻的知识。虽然沃校里全无考试活动,但在优秀师资的培育下,公开试上的成绩却明显超越其它学校。学生毕业时,往往在艺术或科学方面已稍有一定成就,例如德国每年的『年青科学家大奖』,已多次被沃校学生囊括。学生对社会的关心,也从小开始培养,他们模仿长者对一事一物的敬爱与关心,这种潜移默化也令他们对环境产生同样态度。以此知名的沃校学生们,曾被联合国邀请代表年青人参与会议及带领活动。
成功的沃校里,在良好的师资领导下,孩子身、心、意三方面都得到培育,使他们成为毅力、感情、与思想三重健全的人才,因此沃校毕业生能够成为特别受社会欢迎的全人。曾有大学教授认为,沃校毕业生谦厚而自信,热爱学习,且有丰富的学养,无不对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的长春藤学府(Ivy League Colleges)更爱优先取录沃校毕业生。纽西兰政府甚至容许功课良好的沃校毕业生,免入学试直升大学。
沃校更得到多国政府鼎力资助,如澳洲、纽西兰、美国、加拿大、芬兰、瑞典、挪威、荷兰与德国,而丹麦与瑞士更把沃道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中。美国有十四个州际公立校区,亦致力引进这教育系统。
根据德国与挪威政府曾作出的调查,沃校毕业生不单公开考试成绩比主流学生优胜,以后更成为进一步贡献于社会的人才。
沃道夫教育所栽培的学生,不分贫富,既有皇室人士、政要、国际知名人士的孩子,亦有罪犯及贫民窟里的孩子。他们都能成为各地出色的人才,在不同领域中回馈社会。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我们看到神圣的宇宙规律,逐渐地展现; 看到太初如何创造万物,以最崇高的,最有意义的形态,透过孩子展露出这个过程。』
-石太纳
沃育特色:深彻了解人性的教育基础
整全的教育,需要培养人类多方面的才能:除了智能、艺能与毅能外,还有自察力、自制力、专注力、鉴定力、决断力、应变力、创作力、爱心、耐心、上进心、自信心、合群心、好学心等等,都不是在意识层面上所能教授,而是必需在下意识层面潜移默化的。因此,整个沃道夫教育课程,会因应儿童各发育期间的不同吸收方法及不同需要而设。它以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以及与大自然调和而有趣味性的形式施教,切实地配合儿童在各成长阶段,在思想、感性、与毅能三方面所需,提供适当的精神粮食与身心训练,它的教学法并且会跟随着学生的年龄而变更。
沃育对思想、艺术、与毅能三方面的理解与培训方法与一般教育方法有所分别。我们通过培育儿童本身的敏感度和观察能力而建立真正的思想,通过认识音、色、形与动的本质而认识艺术的创造能力,通过借取大自然韵律中的不朽精神而有真正的毅能。
沃育忠于古希腊之伟大教育原则:『好好保养孩子内心的纯真与及生命力』。它说,人类既源于宇宙,婴孩出生时那一份勃勃生机,本是宇宙本体之生命能源。我们应尽力把这创造生命之能细心呵护,在儿童未满七岁前,不去动摇或影响它。能够成功地把它保存不受损耗的话,这一份珍贵的创造能量,将会令孩子终身受用。
为此,我们应尊重这一份为儿童本身发育而有的生命能量,不把它滥用于外界的要求。在儿童发育期间,不同的潜能会在他们身心萌芽,教育者不但不能忽略和滥用它们,而是更要去培育这各种潜能,令他们的多元机能可以健全发展。沃道夫教育着重培育幼儿对他们初生之家:地球,建立起一份爱与信任,因喜爱四周而对之产生兴趣。老师细心地将小孩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启发成为一份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及欣赏力,以智能和爱心,栽培孩子探索和发掘世界的本质,使他们领会人与大自然的深层关系,更通过适当的艺术课程及一个艺术性的教学法,培育出儿童对事物的高度敏觉,使他们透过实际体验及敏锐的观察而训练科学思维,并建立个人的思想。配合着成长过程中的各需课程与各需不同教学法,更会使儿童能喜爱所学的,继而懂得自发地去探求知识。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对美的鉴赏力,更会令他们以后向美好方向而行。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能激励他们继续去发掘这世界,实在是智识内所包含的真、善与美,而不是冷硬的资料性知识,更不是威迫利诱。
只求促成儿童单方面技能发展的教育,强灌一些他们不会欣然接受的抽象知识,只会破坏人类本该有的多元技能成长,并使人失去平衡而造成个人病态,而至衍生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问题。事实上,儿童在七岁前,因为脑部神经尚未完全发育,我们若在这段时间迫使他们写字、读书、计算、或学习计算机等以企图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表面上他们虽然表现能干,但其实这只会消耗那为脑神经发育而设的脑力,影响他们神经系统的健全成长。一般人提倡尽早发展脑力,实在是弄巧反拙!社会上精神病患者的年纪越见年轻,是反映了儿童在精神上承受重大压力所导致严重效果。
再者,太早把孩子带进抽象的思想世界,导致他们不能在真实生活中感受到乐趣,因而产生多种心理及社会问题。计算机、电视、电子游戏等所培养的,更不是创新的思维,而是默从的思考。太早接触它们,将会带给人类不可估计的深远损害! 沃校着力使学生感受真实生活中的意义及享受个中的美妙,并用多种游戏方式,使学生从欢乐中学习,以喜悦与欢笑辅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能将欢笑带给孩子的游戏,对他们多无裨益!)
沃育并不尝试把人训练为应付生活的工具,也并非回归大自然,而是借用自然成长法则中的原动力,细心锻练人类的本有潜能,彻底地培养出强健而整全的人才,以更精粹地行走文化演进之路。儿童只有能获得真正所需,才能一生心灵充实,从而回馈社会。
根据沃道夫的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沃校教师能取得家长的合作,在师生互信的关系中,启发儿童以下的优点:
『上学并不是只是为了接受全面教育,而是为了装备自己去接受生命的锻练。』
-石太纳
现今的教育问题其实出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了一个对人性的清楚观念,令儿童喜爱欢乐的本性不能在学习中得到满足,以致妨碍他们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
爱因斯坦曾说: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它推动演进,是智识进化的泉源。他认为人所利用的一般思考能力只是脑能的百份之四。我们所利用的是意识到之逻辑策划性思考,若这只是占脑能的百份之四,即是说我们百份之九十以上的脑能是潜在下意识中!爱因斯坦更质疑:要解决此后的社会问题我们又岂能继续沿用以往又注定失败的思考方式!
「教育的问题并非出于年青人接受太多的知识,而是这些知识不能激励他们在生活中创新。」
「我们最大的抱负该是栽培真正自由的人,让他能自主地发掘他个人的使命与方向。」
-石太纳
l l 知性、感性、毅力三方面的均衡发展
l l 灵活的科学性思考能力
l l 对真、善、美的崇敬与欣赏
l l 无穷的创造力
l l 多元技能
l l 专注自己的潜能,建立自信心
l l 从容地解决困难
l l 接受自己、他人及周遭环境
l l 喜爱群体合作活动
l l 认识真正自由
l l 明了并欣赏世界的多样性及包容性
l l 对学习和工作的永久热诚
l l 对社会的承担力及使命感
沃道夫学校的历史和始创人
『许多伟大的老师能把爱的真义带入我们的思想,有部份老师能够更深一层地把它带进我们的内心,然而只有少数老师能贯彻地把它实现在我们的行动层面,当中只有石太纳才真正能够拥有清晰的思想、才能及动力,切实地将之实践。』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文明遭受严重的破坏,在这动荡不安的黑暗时期,卢道尔夫.石太纳(Rudolf Steiner),应Waldorf Astoria烟厂东主邀请,研究一套崭新的教育方法,重建人民精神。1919年,第一间沃道夫学校(Steiner/Waldorf Schule)于德国西南部首都斯图加特创立,至今不断地继续研究和发扬石氏的教育真义。
卢道尔夫.石太纳于1861年出生,是奥地利的哲学家及科学家。他于二十四岁时巳被政府邀请在魏玛(Weimar)的档案馆承担编辑歌德科学智识的重任,石氏一生着力于写作和教学的工作,学识渊博,深受人敬重,被视为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化界的卓越领导人物。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他不断地扩阔经验、敏觉度及观察能力,并以一套严谨可靠的科学客观思想同时进行。石氏花了三十年,以科学方法探讨超自然界,以了解人性中「三重」之特质和连系着人类生活的宇宙律法。他把研究所得命名为「人类智能学」Anthroposophie,为人类多方面带来了崭新的理解和方针,更在各学术领域上带动突破性的改革,奠下了成功的基础。他的研究及著作被收录在三百五十本书籍内。
全球现有一万多个实践人智学理论与方针的机构,例如学校、医院、精神病院、农场、药厂、医学院、建筑学院、艺术学院、演艺团、残障儿童学校、各种复康社区机构、自然科学及各学科的研究所等等。这些机构引用了石氏所提出的意念与方法给人们提供各种训练,工作上都是有显著的成果。
「若孩子在玩耍时、能全情地投入四周的世界、他将来就会在人生重大的任务上、以信心与力量、献身服务社会。」
-石太纳
沃道夫学校毕业生
扬士‧ 司徒登堡 (Jens Stoltenberg) - 挪威总理
奥头‧舒李 (Otto Schily) - 德国内政部长
安地利雅斯‧卡尔格宁 (Andreas Carlgren) – 瑞典国会议员
佛拉姆‧杜费 (Freimut Duve) - 欧盟传媒安全与合作机构代表 (OSCO)
甘黎‧山奴 (Kenneth Channault) - 美国运通银行行政总干事
卡尔‧葡尔 (Karl Otto Pohl) - 德国国家银行主席 (1980-1991)
邝勒‧舒李 (Konrad Schily) - 德国首间私立大学威敦创办人及校长
米哈‧爱肯柯尔治 (Miha Eichenholz) - 瑞典国际级名音乐指挥家
加士太奥‧费豪 (Gastao Fraguas Filho) –1995年巴西全球赛车之冠
娜塔莎‧金丝姬 (Natassja Kinski) - 名演员
米加尔‧安德 (Michael Ende) -「不完结的故事」畅销书及电影作者
丹尼尔‧钟士 (Daniel Jones)- 畅销书作者「改变世界的机器」
( 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和「精瘦思维」( Lean Thinking)
『沃道夫教育对孩子的关注远胜于其它教育学派。无论在数学、历史、或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沃育都能赋予孩子丰富的生命力,令他们毕生受用。在升读大学之时,他们已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对学习充满热诚。这些学生拥有创造者的眼光、改革者的爱心,一旦委以重任,这些特质所发挥的力量定能改变这个地球。』
- 亚多‧札约克爱默斯特学院物理学系教授
(Arthur Zajonc,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hysics, Amherst College)
沃道夫学校家长
斯费奥‧贝卢斯科尼 (Silvio Berlusconi) - 意大利总理
希姆‧科尔 (Helmut Kohl) - 前德国总理
安地利雅斯‧够尔 (Andreas Khol) - 奥地利国会议员
汉士‧镜爵 (Hans-Dietrich Genscher) - 前德国外交部长
柯土‧喜李 (Otto Schily) - 德国内政部长
法兰士‧尼奥那 (Franz-Joseph Kniola) - 前德国内政部长
梦尼卡‧何曼雅 (Monika Hohlmaier) - 德国教育文化部长
卡尔‧葡尔 (Karl Otto Pohl) - 德国国家银行主席 (1980-1991)
罗素‧舒威克德 (Russell Schweikart) - 前美国航天空总处航天员
汉斯‧尼士多夫 (Heinz Nixdorf) - 德国计算机始发者
史蒂芬‧史匹堡 (Stephen Spielberg) - 美国导演
佐治‧路格斯 (George Lucas) - 美国『星球大战』导演
保罗‧纽文 (Paul Neuman) - 美国 演员
「有鉴别能力的人不光只是要求传递知识,而是能够唤起各样潜能的教育,不单只是智能,而是增强毅能的教育。」
-石太纳
联合国介绍沃道夫教育(贺辞)
作者:Federico Mayo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
翻译:陈丽新
“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在相互依赖中建立关系并且允许孩子们去发现,发挥并正确地加强孩子们的能力和潜能。”这就是学校应该发挥的作用。沃道夫学校的国际运动不仅把它看作自己的任务,并且付诸于行动了,这 也和联合国教科之组织所提出的关于教育的看法和行动方针相辅相成。
当全球性的教育危机要求教育团体进行比以前更多的交流和一致行动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沃道夫学校国际运动的对话也开始了。尤其是通过于1994 年九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议--这种国际会议两年举行一届,由各国教育部长参加,这一对话得到了加强。在沃道夫教育展示会上,所有与会者怀着强烈 的兴趣认识了沃道夫学校运动。
在所有由Rudolf Steiner领导的教学思想在各大洲实施的具体实例中,最吸引参观者注意力的莫过于某些沃道夫学校展示的在充满矛盾的教学实况中所得到的经验及体会。每一个实例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无法生搬硬套。无论怎样,一种思想在与现实直接接触以及这种接触所带来的成果,对于那些面临校园内外的暴力、破坏、开除等严重问题的很多国家的教育行政人员来说,这种实际经验是非常有效的。
社会的种种变化和这些变化的节奏、大小说明了我们教育系统的困扰、不足和失败。危机之中,越发需要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胆量。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点,对教育过程进行了综合检查,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教育预算。教育投入和创新正是我们要为子孙明天所生存的那个世界所准备的道路。
教与学的创新活动融入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之中的过程,常常是在教科文组织的“联合学校计划”的框架内进行的。现在,“联合学校计划”在全球的网络已包括了129个国家的大约3700个教育机构,其中有城市的和乡村的,有公立的 和私立的,有预备学校也有教师培训中心。有几个国家的沃道夫学校同时也是 “学校联合计划”的成员。
“联合学校计划”所显示的推动作用在亚洲尤其显著,它确保使其它地区所获得的教育经验能被全体共享。而比较,检验和相互帮助可以促进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地区用它的文化和期望来构筑和谐的未来。
1996年5月于巴黎
基础原文翻译的前言
作者:黄晓星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现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受到了新的挑战,于是迫不及待地求救于教育。在科技先行的当令下,举国上下一切活动都以经济发展为目标,教育也如此,并视人文精神为虚无,再也没人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了,现行教育因此而陷入了困境。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使人们在经济发展中,角逐利益时不受理性` 良心` 正义和道德的限制,而沦为经济动物:缺乏人文精神的生活,人们即丧失了精神家园,无论物质生活丰富或平乏都会陷入极度的空虚。在经济发展大浪潮的推动下,甚至企图把教育推向“企业化”,可是,事实已证明了,人文德性从来就没法作为商品而进入市场。
在五十年代初期的美国,一些社会学家开始提出了一种新观点。他们不仅视教育为一种消费,而且视其为一种有益于经济发展的投资。这个观点在往后的几十年间广泛流行(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在步其后尘),跟随这个观点,很快地出现了“教育经济学”。他们认为大学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中小学是知识的“分配者”。类似的观点把学校当成“生产者”,每年学校的毕业生人数即是“产品数量”,而他们的成绩单如贴在产品上的“价格标签”。于是,人们试着按工业计划和生产模式进行“教育生产”。六` 七十年代美国出产了大批的“教育产品”----大学毕业生。 从某种程度上看,“工业化”教育有益美国的经济发展,但是,美国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时,美国出现大规模反政府`反传统现象,离婚率急升,毒品泛滥, 性解放` 性自由` 同性恋` 嬉皮士盛行等等,使得家庭和社会结构产生极大的破坏,社会道德开始全面崩溃。 现在美国还在努力治疗这个伤痕。
再来看看“教育企业”的发展情况,由于机器取代了人的工作,工厂的人数减少,办公室的人数不断地增加。在那些教育由中央政府统一筹划的国家中,负责制定教育计划`方针` 政策和研究等非生产性行政机构不断地增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事机构,这种庞大的人事组织根本无法以其所谓的“理性生产”来运作,造成了生产成本高而产品的质量低。例如,在数十年的学习工厂生活之后,人们发现大约半数的美国小学生,没有学到足够的字词,甚至连一展公车时刻表都看不懂。
现在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导至社会生活也渐趋复杂,因此,一般的教育课程也和职业培训那样,都趋向现实知识的传受。然而,所具物质价值的知识,也就在越来越快的速度中日新月异。例如,电脑,越来越多的人得不断地再进修。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学生一重学习的技术。由于跟得上发展的教师缺乏,而变成昂贵的“生产要素”。人们认为可以通过整套的教材` 录像` 电视和电脑等辅助工具来学习,老师的教学已没必要,老师只需要做好安排和指导的“监督”工作。学校就在这样“低成本的批量生产”的条件下膨胀起来。然而,它所带来的事实就是人与人的接触与关系几乎消失了,以至含意最深的“人”的教育中,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教育只剩下学习,既没有“教”也更没有“育”。
教育只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话,包括可以学习人文知识。然而,拥有人文知识,并不等于有人文精神。知识是外在於人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透过量化来知道,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人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後,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後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精神。由此可见教育的最高体现是在对“人”的关怀上。
在企业化的学校下,产生了资信泛滥,团体和人文教育极度缺乏。如果继续不断地极端地发展,将会引发出不可想象的后果,许多人觉得是扭转这种趋势的时候了。早在本世纪初,出生于奥地利的科学家` 思想家、教育家鲁道夫 史代纳就创立了人智学协助于人们认识人、自然和社会; 和以人为本的沃道夫教育。其宗旨是帮助儿童成长成为有人文精神、有独立思想的自由人,教育他们热爱自然和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爱的社会。
其实, 人们已经对教育进行很多改革和探索,但是改革越深,人们发现从新方法中产生出来的新问题也越多,就如新发明的药在使用后又发出新的病那样。在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的问题,陆续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社会,很多国家已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1995年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中特别强调了人权` 环境` 文化` 宗教自由和精神文明,特别是人权已有更新的意义了。但是,在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中,如果还是停留把人视为物质去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说还是原地踏步。在维护和平和解决纷争时,仍然是以恶制邪和以强制弱,打打杀杀的传统手段,这只说明了,今天所谓“文明的西方社会”只是表面现象,这和古代中国哲人“以礼屈人”的和平理念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必需抛开传统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才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找到原因的根源。 鲁道夫 史代纳就创立了人智学对人与人文精神深入研究,他的研究正是我们现在要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真正需要的知识。以人为本的沃道夫教育也许可以给人们一个有意义的参考。
现在全世界已有63个国家共877个沃道夫学校、1706个幼儿园、549个特殊学校和68个师范学校。近几年有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已经有沃道夫学校的亚洲国家包括俄罗斯、日本、朝鲜、印度、泥泊尔、泰国、越南和非利宾。
我们首先介绍沃道夫教育最基本的理念,从德文翻译过来。希望对教育和社会关系的读者和家长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启发。沃道夫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可以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的人文精神文化。不久的将来,还会翻译有关人文精神文化以及具体的教育方法的资料。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并来信交流。
声明:中国使用两种翻译方式,不过它们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Waldorf (教育方法)翻译成“沃道夫教育”或者“华德福教育”。
Rudolf Steiner (人物)翻译成“石太纳”或者“鲁道夫 史代纳”。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70]
互帮互助
[3]
文学励志
[56]
游戏
[3]
男儿情怀
[1]
优秀教育
[6]
家居生活
[1]